上週連續兩個週日,到泛科學院去帶領〖桌遊寫作課〗。
等待學員陸續進教室時,有位爸爸跟他的兒子坐在一起,兩人正在聊天。雖然說是聊天,爸爸的語氣也很平和輕鬆,但是對話時難免因為爸爸是家長的身份,而使發言權依舊集中在爸爸那一方,兒子只能相應地答覆,針對爸爸的說話內容附和或是偶爾反駁。
我覺得這位爸爸十分有耐心,聽得出來,為了讓兒子喜歡學習,他花了很多時間向兒子解釋為什麼要讓他嘗試各種不一樣的課程。
突然,我聽到兒子冒出了一句:「我最討厭表達了。」
隨著學員到齊即將開始上課,父子的對話在這之後也平淡地結束。
課堂上的第一個活動是圖形想像。我觀察這個孩子,他有自己的想法,並且相對早熟,也不抗拒在課堂上將自己的意見說出來,只是顯得謹慎而小心,尤其是當我們從口語進入到書寫時,尤為明顯。
下課休息時,我問他為什麼說討厭表達。沒有直接說出原因,但是孩子倒很直接地對我說:「表達就跟說對不起一樣討厭。」
孩子的答案很清楚,他不喜歡被逼著表達,而且可能在多數時候,當他試著表達時,他感受到的是不被信任的不安全感。孩子的感受是敏銳的,聽他說話的人是抱持著接納的態度或者預先批判的態度在聆聽,他們都感覺得到。
教育觀念轉變的這幾年來,許多家長開始認知到表達的重要性,也試圖與孩子一起營造互相交流的環境,但是我們真的學會「互相傾聽」了嗎?
學習傾聽孩子的第一件事情很簡單,就是開始傾聽自己。大人們,有多久沒有好好地跟自己在一起,並且接納自己深埋在內心深處的各種感受?其實,觀察一個大人如何面對孩子,能夠在很大的程度上推知他是如何面對內在那個脆弱的自己。
第二堂課放學時,我遇見了那位爸爸,爸爸說自己的兒子在創作上不太有天賦,我建議爸爸回家後與兒子一起看看他在課堂上完成的短篇作文,並且跟爸爸說,他很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會害怕出錯。爸爸頓了一下,接著笑著說:「這樣的話,這部分應該是我的問題,我要回去好好檢討。」
感謝這次與這對父子的相遇。
學生作品:圖形想像書寫。(兩張圖文創作都是來自於同樣的圖形,卻完全能看出學生個性與經驗上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