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有則小小的新聞,報導內容是俄羅斯的新地群島發生數十頭北極熊入侵人類居住地的事件。
在課堂間詢問,基礎班上(中年級)知道這則新聞的大約有一半同學,一階班(高年級)則大概只有三分之一同學聽聞這則消息。多數電視新聞台僅用不到兩分鐘的時間播報消息,而且只關注了一天。網路媒體上則出現了兩天。
這則篇幅短小的新聞背後,自然有更大的脈絡可探究,以這篇新聞為引,我們可以和學生討論包含生態平衡、氣候變遷、環境污染等議題,但是我想讓孩子從中看見的是更靠近本質的題目。
先岔題說另外一件事。前陣子在讀《刻意練習》這本書,前面章節提到「心智表徵」,什麼是心智表徵?它指的是「一種心智結構,對應著某物品、某概念、一系列資訊,或是任何出現於腦中的具體或抽象事物。」其中,文字是較為複雜的心智表徵。
閱讀的時候我想,怎麼讓國小的孩子「看見」這件事呢?
這個問題,讓我找到了北極熊事件的課前活動。在新聞閱讀之前,我挑選了與新聞相關的關鍵詞彙,在進入當天上課主題之前,隨機將詞彙分配給學生,請他們完成任務:在不提及題目詞彙的情況下,讓他人猜中你想講的是哪一個詞。
所有題目都是他們平常熟悉的詞彙:入侵、安全、家園、生態、威脅。但是正因為習以為常,所以不會更進一步去思考詞彙背後還有哪些意涵。如果要學生換另一種方式來解釋這些詞彙,會發生什麼事?
同時,我將當天的主要概念也放進題目當中,抽到的同學苦不堪言。題目是「尊重」,從這樣的新聞中,我們要談的是人類對自然是否存有尊重?
什麼是尊重?跟有禮貌一樣嗎?跟包容一樣嗎?什麼時候需要尊重?為什麼尊重?
關於尊重,英文裡的解釋非常清楚有力:
1. how you feel about someone (/something).
2. how you treat someone (/something).
所以,談尊重前,我們要先知道自己是如何看待某人事物,事關每個人內在的價值判斷以及其認為重要的事物。多數孩子都知道成人喜歡強調尊重,然而,卻不知道為什麼要尊重。
補充:同樣的素材,中年級討論的是是否認同當地政府捕殺進入人類居住地的北極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