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圖書館」,是一個源自於丹麥哥本哈根的社會行動概念,為了弭平社會中的偏見,真人圖書館仿照借閱書籍的方式,讓人們可以「借」出一位真實的人,透過面對面提問與對話,促進彼此之間的理解。
真人圖書館中,有具有難民、身心障礙、過動症、自閉症、無家者、軍人等身份的人,他們在社會中承受著多數人的偏見,嚴重的狀況甚至會因為誤解而遭受歧視。
透過丹麥真人圖書館的英文網站,我將最可能出現在孩子生活中的人物類型展示出來,例如講到過動症,幾乎九成同學都舉手表示自己班上有這樣的同學,但是當我問到「你們是否有去瞭解這位表現奇怪的同學為什麼會這樣」的時候,舉起的手卻全數放下。
沒有採取理解的行動,就會永遠停留在偏見裡。
上學期介紹過原住民歌手阿爆,我向同學引用她在去年金曲獎發表得獎感言時的一句話:「多一點理解,少一點誤解」,這是句很好懂的話,但是要落實在生活裡卻並非想像中容易。
這次的書寫內容,除了請同學寫出自己最想從真人圖書館中借出什麼樣的「書」之外,還加上一個新的思考點:如果你是真人圖書館裡的一本書,你希望讀者向你詢問什麼問題?
換句話說即是:你有什麼樣的特別經歷可以跟大家分享呢?你曾經有哪些想對大家說、但是卻不知道如何開口的事情呢?
批改完作文,我將班上孩子的思考層次整理出三種類型。
第一種常見的回答類型是「自己喜歡的事」,例如希望大家來詢問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第二種是分享心裡話,例如:身為一個自尊心強的人,遇過什麼最不順的事情?或是,同學常常說你很帥,你有什麼感覺?被叫「學霸」的滋味是什麼?
第三種則是自我梳理,期望在與別人一問一答的過程中,找到自己也解不開的內在心結。
本次的主題分享到這裡,家長可以與孩子進一步延伸聊聊,透過對話提問讓彼此更「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