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識「數據」,並將其轉換成SDGs的有效工具

​前陣子,因為會考寫作以圖表資料入題,再次引發國中教育界對於數據素養的一波討論與關注。

​我回顧自己當學生接受體制教育的歷程,發現我自己是在高中的時候,開始無意識地認為文科和理科的關係就如同井水不犯河水,兩個領域之間壁壘分明,毫無重疊的可能。後來從人文科系進到藝術創作領域更是如此,很多時候,我甚至覺得數據圖表和資料分析不具絲毫美感。實際觀察周遭生活的樣態不是更接近真實嗎?百分比符號能夠說得比實際生活更多更豐富嗎?

​當然不能,如百分比這類的抽象數據符號當然無法呈現出實際人事物的細節,但是我想錯了,因為我從一開始認識到數據圖表的時候,就從沒明白過數據圖表的存在目的。

​為了準備永續系列的課程,看了許多國外教案,我因此得以重新認知數據之於社會行動的意義與價值。我的心情就像雷達偵測到寶物一樣振奮。數據(data),是從事實收集而來的資料,透過理解和分析數據資料,從中提取有意義的訊息(information),幫助我們更了解事實和現象,也有助於我們制定具體的解決策略和行動方案,從而帶來真正的影響和改變。

​如何讓孩子在意識到永續目標的價值之後,帶領他們建立起思考和行動路徑,將永續目標的意義落實在生活中?從認識數據工具開始,是基本而重要的一步。(關於我對今年會考題目的看法,可以參考這一篇: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751614760088237&set=a.471051868144529

​我認為老師不該只是直接將數據圖表塞給學生,教他們看懂圖表而已,重要的關鍵是,如何分析和比對圖表資料,找出有意義的線索,從而更全面地認識某種事實現象。有時候,數據呈現出來的事實面相與個人生活經驗具有極大落差,這個落差其實就是反映出從個人位置去看整體現象時會產生的侷限性,也很值得和學生討論形成落差的原因。

​我最常向學生舉的例子就是英國脫歐與劍橋分析公司的事件,然後再進一步說明,生活中有哪些人、透過哪些途徑收集民眾的數據資料,他們可以用收集來的數據資料做什麼。

​永續素養第二堂課,我們聚焦在SDGs第四項目標:公平與優質教育,並且練習運用數據來觀察疫情期間各國學校的停課狀況,最後分組完成數據圖表,完成後並列比較,哪一張能夠讓人快速看出來某地區在某時間的停課狀況?為什麼?而哪一張無法看出停課狀況?為什麼?最高程度完成任務目標的組別即可獲得團隊分數。

​接下來讓學生進一步討論與發表看法:疫情對哪個地方的學生影響最大?如果只有學校提供學習資源,這樣好嗎?還有哪些方式可以讓沒有學校的人也能獲得學習機會?

​☞ 備課參考資料:

World’s Largest Lesson網站

意想不到的永續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