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早晨,我在有山可以看的國小和孩子一起讀繪本。

老實說,這是我所有課當中要最早起的一堂課,腦袋總希望可以多睡一點,但是每次來到這座國小,卻又覺得「我能早起過來這裡真是太好了!」

這裡有讓我目不轉睛的樹和乾淨清新的空氣,平日在城市舟車勞頓的我,可以面對樹和山坐著,一動也不動,任憑繁瑣的思緒被抽空,畫上一個如夢似幻的暫停休止符,進入時間的縫隙,聆聽安靜,回歸沈定。

・・

低年級的教材每年都會更新,但是有兩本繪本是固定班底,一本是《文字工廠》,另一本就是這週閱讀的《收集色彩的魔術師》。

和孩子一起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可以視孩子理解程度的不同來決定討論的話題,從「顏色視覺感官」到「保守與創新的衝擊」或是「性別平等的演變」等,但其中我一定會列入的教學重點就是「辨識詞彙的精準程度」。

人以自己所擅長的語言進行思考,愈精細地掌握詞義,思考的程度才會愈深入,感受的層次也愈豐富。

「一間黃色的屋子」呈現給讀者的視覺想像不如「一間檸檬黃的屋子」或「 一間亮黃色的屋子」。「我要如何變有錢」與「我要如何變得有價值」會為個人帶來完全不一樣的行動,又,「我要如何變得有價值」和「我要如何發揮自己的價值」關注的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會使人產生一種只能靠外在途徑(例如改變外型)來改變自己的想法,後者則會讓人關注自我的內在,以透過自我認識的方式來建立自信。

當然,低年級的孩子還無法理解這些事情,重點不在於讓孩子「懂」,而是在一開始建立大腦詞彙資料庫的時候,讓孩子養成分辨的習慣。也因此,詞義辨析幾乎是貫穿我所有年級課程的基礎環節。我後來才發現,用哲學學習的角度來看,這其實類似「釐清定義」的工作。

・・

平常自己上課沒有餘力自拍,感謝家長為我留下難得的教學照片,也讓我藉此騰出時間,為課程書寫一些文字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