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砂石,在黑暗又柔軟的縫隙中滾動。當他開始有意識時,他就發現自己在這個狹窄的地方了,而且時間似乎已經過了很久。這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地方,非常安靜。安靜會擴大,像不斷膨脹的宇宙,漸漸地,砂石覺得自己愈來愈小,只有在偶爾強烈的空間晃動到來時,砂石才會想起「自己在哪裡」的這個問題。有天,又發生了劇烈的搖晃,然而短暫震盪之後,小砂石突然滾進了一陣明亮當中。小砂石聽見有人說:「哎呀,怎麼有小石頭卡在我的褲管裡!」

看起來簡單的故事,其實最不簡單,因為裡面充滿了意義詮釋的空間。剛開始教學的時候,會有點害怕向學生介紹這類比較需要抽象思考的故事,但是隨著自己在具體與抽象之間轉換的表述能力更為熟練,我開始挑戰在中高年級的班上,使用這類故事來備課。

備課時,最重要的是,老師要能在這樣的故事中確立一個主題,主題可深可淺。例如上述的故事,主題可以定為「在黑暗中」,也可以定為「生命中的微小」。確立主題後,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搜尋能與主題產生連結性的素材,藉由喚起學生實際經驗中的感受與記憶,來引導他們進一步思考抽象的意義。

實際操作過這樣的教學內容後,我終於領悟到,最關鍵的是老師的態度,也就是老師在引導時,千萬要跳出既定價值的框架,才能在教室裡鋪建一片開放的哲學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