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都太低估「筆記」的學習效益。
上學期末的時候,答應接下一個閱讀共學班,在正式開課前,我自己思考著:教學方向和目標會是什麼?
我偶然的靈感浮現「筆記」這兩個字。為了讓自己更熟悉筆記模型和架構,我開始搜尋閱讀書籍,這才找到了這本德國學者Sönke Ahrens所著的《卡片盒筆記》。搜尋資料的過程中,也看到閱讀前哨站瓦基分享的閱讀筆記技巧「節錄評論法」,於是拿到書之後,我就直接使用節錄評論法來閱讀這本書。
結果,我在這本書中找到了失散已久的關鍵碎片,徹底轉變了我的思考和寫作教學方式。剛好在新學期的開始,我就在課堂中引進筆記學習系統,開學第一堂課,在我說明完之後,教室裡的師生共同建立起非常明確的目標感,過去在學生身上冤魂似的「我不想寫作文」的暗影,也一口氣被驅散了。這批上了超過一年寫作課的孩子,重新露出的「我想學」眼光,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這跟我從事這項工作以來的心態轉變有很大關係。最早期開始教學時,我將在劇場中進行的遊戲和活動帶進寫作課裡,當時的目標很單純,希望孩子感覺到寫字創作的趣味,並且勇敢地發揮創意,在寫作中找到自信。我可以很快地達到這項目標,但也很快地發現:我好像沒辦法應付接下來來自家長的要求或期待。
本來就具備語文天分的孩子,在受到啟發之後通常能夠表現得超出預期,但是還沒有找到開關的孩子呢?我不想妥協回到傳統式的單向教學,老師說一動學生做一動,或是提供作文範本框架讓孩子去抄(我知道這樣可以收到短期效果,只是我每次這樣做的時候,都有一種我到底騙了誰的心情)。
期間,我也進入國中會考寫作的教學領域,我一邊參考坊間各式各樣的會考寫作教學,一邊整合自己原有的教學方法;一邊帶疲憊的國中生重新找回寫作的動力,一邊帶小學生往更有組織的寫作能力進階。
到了學期末,我的確看到班上有幾位國中孩子產生了轉變,但我始終不確定這堂寫作課對另外其他的孩子來說,我是否提供了他們想要的?而小學生呢,他們依然喜歡聽我說有趣的事情,但是讓寫作能力精進和挑戰自我的動力卻沒有增加。
一個成就感日益下跌的老師,只有愈來愈感到疲累,甚至開始內在分裂,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對寫作有興趣而且能夠持續自發性地自我成長?
《卡片盒筆記》這本書的出現,恰巧回應了我靈魂深處(?)的探問。
過去,我知道「寫作=思考」,這本書的作者說「寫作=學習」,而要透過寫作學習,必須要建立「筆記系統」。筆記系統並不難,對小學生、國中生、成人來說都是如此,因此,比起從一張空白紙開始構思寫作,從一則筆記開始寫作,是更容易的事情,當然也比較不會讓學習者感到困難或阻礙。
就這樣,我的認知被補齊了:寫作=思考=學習。
學生們也都很快地理解這其中的原理,看著他們的表情,我想他們的心情應該跟我一樣:啊,終於找到了新的一扇窗了。
祝我們開學快樂:)
“ 用自己的話來寫出自己理解的內容,這種能力是每個寫作者都需要具備的基本技能,而且只有這樣做,加上可能體悟到自己並沒有真正瞭解,我們才能精進這個基本能力。當我們愈精進,我們會更容易、更迅速地做筆記,如此一來,便會再增加我們學習的經驗。同樣的道理也可運用在「分辨重要跟沒那麼重要內容的能力」上面:我們這項能力愈好,閱讀會愈有效率,我們會讀得更多,學到的愈多。我們因此便會進入一種美好、正向的能力循環。你會覺得大受激勵。 ”
《卡片盒筆記》p.140 / Sönke Ahr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