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能力」是寫作技巧的基本功,核心在於運用文字將五感(視聽嗅味觸)所得描繪出來,相較於敘述或說明能力,著重層面是相對具體的。
從國小一、二年級開始就會學習描寫能力,理想上,到國小畢業時,應該要能熟練地對物品、場景和人物進行描寫,到了國中,如果要讓描寫能力更上一層樓,「描繪」出更動人的圖象,那麼就要開始有意識地注意「動詞」的運用。
我們可以先試一下:以「雲」為聯想中心,你能列出多少與雲有關的動詞?
如果10分鐘內可以想到5個以上,那我猜測你一定是個平常有良好寫作習慣的文字使用者。根據我在國中班裡的實測,同學們10分鐘內大約只能想到2~3個。而且觀察同學們對「雲」的聯想內容,大部分都跟「棉花糖」、「軟綿綿」、「床鋪」、「枕頭」有關,這說明了同學們的想像幾乎是被侷限在從小讀到大的教科書裡。如果想要讓自己的創作具有獨特性,那麼了解什麼是「主動想像」則是關鍵。
回到我們的主題:動詞。分享兩位同學的描寫練習作為示範,仔細比較一下,也許下回你可以說得出來為什麼有些文章更能引發讀者的想像,而有些堆疊了精美詞藻卻只是平淡無味。

既然使用畫布作為大自然的比喻,那麼則可以選擇與作畫有關的動詞來造句。
p.s 訂正前為「閃亮的」夕陽
